机器人“替工”本质回归理性
机器化是指用机器替代人工完成复杂、危险和重复单调的工作,把禁锢的劳动力从以往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的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发展。早期,机器“替工”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中,即实现工厂自动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制造企业建设智能工厂的需求被进一步激发。据数据统计预测,2020-2025年,工业机器人行业整体复合增长率将稳定在22%左右,预计到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02.5亿美元。
随着市场需求革新,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变革,智能机器人的“替工”服务开始回归理性,逐渐摆脱概念至上的空壳,深度影响和改变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从油田开采到电房巡检,从医疗辅助到幼儿晨检,从园区巡逻到楼宇巡更,从酒店迎宾到餐饮配送,从法律援助到科普教育等等。
从机器人的应用细分领域看,服务型机器人正在向红海市场过渡。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 年)》数据显示,2014至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由35.1亿美元增长至82.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97%,预计至2021年销售额将达到131.4亿美元,2019-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6%。
工业机器人磨炼了数十年,才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为什么偏偏服务机器人可以提速进入“大跃进”时期?
市场刚需诱使机器人企业开启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疫情无接触的刚性需求,带动了机器人的快速增长。
从融资情况看,2020年,机器人企业相比以往,活跃度呈倍数上升,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近十年机器人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业、存续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共20.5万家,2020年注册量暴增,共新注册7.0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69%。《报告》统计显示,2020年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次数为242起,融资额高达267.7亿元,其中融资上亿的事件共67起,仅前十大融资事件,总融资额就超过了70亿元人民币。
此外,相比工业机器人的笨重和硕大,服务机器人的灵活和人机交互属性强化了市场快速接受能力,重塑了机器人企业猛踩油门突进的信心。
以酒店配送机器人为例,配送机器人具备相对较低的价格以及可靠的安全性,并且可以进行功能定制,满足日常运营中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配送机器人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因而成为众多酒店实现服务智能化的首选。根据云迹科技实际应用案例的数据,服务员完成一次客房配送工作人均用时8分钟,机器人配送平均用时仅为6分钟,机器人日均业务量可达200次,其中夜间任务量高达110次,在业务量同为200次的情况下,机器人每日可节省时间达6.7小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酒店业员工平均年薪48260元进行换算,酒店业员工平均时薪为23.11元,其每日可节省人力成本154.84元,酒店运营一台机器人每年可节省人力空间约为56515.5元。
截至目前,云迹科技客户覆盖超5000家,并以月增千家以上速度,持续扩张。2020年度,云迹科技10个月内完成了2次资本运作,累计融资额高达5亿元人民币。
当室内场景开始变得拥挤,配送机器人开始由室内延伸至了室外更加复杂的场景,如阿里“小蛮驴”送快递,以及疫情期间,京东的医疗物资配送机器人等等。无论场景如何转换,归根结底,是因为市场出现了需求,用户看到了产品带来的利好,反之,通过市场教育,养成用户习惯,加快了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和模块化应用进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动机器人产品由概念走向落地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机器人行业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涵盖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图像、语音、语义等AI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上层产品应用几大环节。
在底层硬件方面,日益强劲的中国芯和关键零部件日渐满足机器人的造血需求。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达到33.3亿元,同比增长7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达到75.1亿元。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方面,现阶段我国伺服电机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行业技术创新十分活跃,并逐渐紧密结合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2019年全国伺服电机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3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0%以上。
在技术支持方面,机器学习和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人和人更亲近。2019年我国机器学习市场规模约2.05亿美元。此外,随着智能语音应用产业的拓展,市场需求增大,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加速扩增。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语音解决方案形式业务规模将达63亿元,技术平台输出形式业务规模将达29.2亿元。
据甲子光年发布的《中国AI产业地图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AI应用终端占比37.3%,其中,AI的应用终端细分行业在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比将近30%,占据了近三成的智能终端市场。此外,我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大且发展具有一定持续性,服务密集型产业的稳步发展将很大程度刺激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技术革新以及应用深入,届时,智能机器人的“替工”本质将进一步凸显。
标签: